偷东西是很多孩子都会出现的问题,很多家长发现后,不能接受孩子的这些行为,认为孩子丢人,于是对孩子进行打骂,试图改正孩子的这些错误行为,其实,正是家长的这些错误做法,将孩子推的更远,最终导致孩子变得越来越难管教。
14岁孩子偷东西如何教育
1、让孩子明白“偷”是不对的。对于孩子的偷东西的行为,我们不能因为顾及自身的面子而采取百害而无一利的袒护、包庇做法。当孩子看到父母包庇自己的错误时,便意识不到错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给孩子改正的机会。“偷”并不是十恶不赦的行为,家长们不要反应过激。有很多粗线条的父母,面对孩子“偷”,常常会大声的斥责孩子,让孩子下不来台,甚至有些父母在人前反复提起这件事,想要加深对孩子的教训,这样的做法都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容易让孩子自暴自弃。
3、树立孩子物权意识。孩子喜欢偷拿别人的东西,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东西和别人东西的区别,没有物权意识。所以家长要明确告知他们;每个人的物品都是他们自己的,别人没有干涉、拿取的权利,就像玩具,他可以给你玩,也可以不给你玩,你自己的玩具也是这样。
4、鼓励孩子承担责任
有些家长将打骂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打完之后就没有下文了,其实这样并不能让孩子真正认识到他们的错误行为。当家长第一次发现孩子偷东西,就必须要求孩子归还物品并道歉,如果物品已经损坏,孩子也要承担起赔偿责任,让他们知道自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5、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告诫孩子。孩子行为对错,父母的价值观会给孩子提供标准,所以给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父母需要告诉孩子,哪怕是一针一线,也不应该拿别人的。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换位思考,用同理心能帮助孩子从他人的角度考虑事情。
孩子为什么习惯偷拿别人的东西
1、享乐心理。有些孩子好玩,他们会把偷来的东西藏起来,使得失物者焦急寻找时,从中获得不一样的乐趣,他们乐于享受偷时一时的快感以及捉弄别人的快感,对于他们来说,这这是一种别样的恶作剧,他们并不当作是别人口中“盗窃”。
2、寻求关注。很多性格孤僻的孩子,内心往往是渴望得到关注的,而不善表达的他们,心理又是有所扭曲的,他们往往会通过一种让人感到很诧异的方式去博得人们的关注以及关心。
3、孩子出于好奇心理。孩子总是对环境刺激有着更多的好奇,尤其是对于别人手里的物品,即便同伴手里的玩具和自己的是同款,孩子也会觉得同伴手里的玩具更好玩。这种强烈的好奇心让孩子很容易冲动行事。
4、对于他人的模仿。比如说父母在买菜的时候顺手拿了根葱,孩子看在眼里便也会做出顺手牵羊的举动,当孩子看到身边的同伴有这样的举动后,孩子也会无意识地进行模仿,甚至于孩子根本不认为偷拿是错误的行为。
5、嫉妒、攀比心理。有些孩子总会在班上炫富,也有些孩子因家境贫穷而心生嫉妒。当常常被同学笼罩在一个炫耀得到环境下,有些孩子往往因无法得到自己想拥有的东西的时候,往往因心中的嫉妒与攀比而走上了偷东西的道路。
孩子偷东西要引导,这些错误的做法,家长要避免
1、当众训斥孩子。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身上有偷拿的行为很“丢脸”,于是便会做出不分场合当众训斥的举动,对于父母而言这是为了让孩子长记性,但是当众训斥的做法却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很受伤,放大了孩子内心的羞耻感。
2、轻易地给孩子扣上“小偷”的帽子。父母对于孩子的负面评价会让孩子倍感焦虑,当父母不分情况地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时,孩子就不得不背负着道德的十字架,这对于自我评价尚未完全建立的孩子来说,“小偷”的标签足以让孩子自卑一辈子。
3.动手打骂。父母过激地教育方式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得孩子为了逆反而逆反,动手打骂的方式计划了孩子与父母间的矛盾,把错误转移到了父母的打骂上,反而忽视了自身偷拿行为的不良后果。
4、审问孩子。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家长肯定是要去了解缘由过程的,但是此时很多家长被愤怒冲昏头脑,对孩子严加训斥,用审问的方式让他交代事情始末,但是这样会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孩子们因为害怕而被迫说谎或者大哭。
5、当着孩子的面和老师或者他人讨论。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你当着孩子的面和老师讨论孩子拿回东西的事情,孩子会感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失去了自尊,会感到羞耻,很容易让孩子在老师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唯唯诺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