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孩子有厌学的情绪或者作出不上学的决定并不在少数,父母首先不要觉得天塌下来了,然后自己的节奏被打乱了。因为有些孩子宣泄的是厌学情绪,过了某个节点就好了,如果父母过于激动,开始大张旗鼓四处求告如何让孩子积极学习,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孩子会觉得自己真的可以不上学了。
父母在处理一些孩子棘手的问题,需要的不是情绪,而是智慧应对策略。我们知道,一个孩子能不能培养成才,是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家长智慧的高低,是对孩子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全部更不是绝对的!
遇到孩子流露出厌学的言行,父母应该做的是自我改变,反思自己家庭教育的失误之处,孩子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找到原发的痛点,这个痛点只有父母自己找,静下心来反思,然后做出一些改变。
厌学孩子的家庭氛围通常缺少学习的意识,小时候也没有培养好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意识到安静的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多么重要,他们下班后总喜欢邀同事到家里打扑克,打麻将……还有的家长平时不注意,吃过饭就打开电视机,从新闻联播节目一直看到完,孰不知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根本无法读书,导致学业成绩低,到了中学,就会厌学。
明白了这一点,父母应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果家里住房紧张,家长可以在室内给孩子安排一个“学习角”,摆张书桌,安上灯,边上哪怕用布挡一下,使孩子可以在那里安心学习,父母又能兼顾到孩子的生活安排。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孩子买相关的学习用品和有关的工具书。平时,家长也可给孩子订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报刊、杂志和参考书,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父母做出的这些改变,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一个示范效应,原来父母是真心希望给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这样就解决孩子的学习内心动力。这是一个基础,学业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得到稳步提升。
孩子不愿意上学,从心理层面上来说,是属于厌学情绪,孩子厌学情绪的产生有很多原因,需要家长对孩子全方面的了解,找到孩子厌学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加以教育和引导。
孩子不上学不出门也不交流咋办
1、找到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并且表达理解,父母要清楚十天半月没有去上学的孩子,还是比较容易去改变的,了解不上学的原因是什么,是孩子害怕与父母分离吗?还是不适应上学的规矩,只有找到了具体的原因,我们才能知道怎么去帮助孩子,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家长先要去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拉近与孩子的关系,才能倾听到孩子的心声。
2、让孩子与外界产生联系。不想上学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定一段时间来调整心态,因为对未知的焦虑,人的本能就是会逃避他,所以我们要寻找机会,让孩子多外出,多适应。
比如说:去叔叔家送东西,给弟弟买玩具,列一张清单去超市购物,慢慢的孩子就会发现,出门是一件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家呢!可以让孩子来做家务,或者引导孩子和他的同伴保持联系。
3、理解为先,正话反说,让孩子产生不上学的内疚感。当家长看到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时,千万不要生气发火,你要知道这样做最容易让孩子反感你,拿出破罐子破摔的架式来。
最有效的沟通,反而是要先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通过温和的沟通与交流,让孩子感觉妈妈或爸爸真爱我,真关心我,真体谅我,如果我不去上学真对不起你们。当孩子产生心理内疚感后,家长只需要稍加鼓励就可以让孩子改变想法,主动去上学了。
孩子不上学不出门也不交流的原因
1、学习瓶颈期。有些孩子不愿意上学可能就是学习跟不上的缘故,无论他们怎么努力,进步还是很有限或者是说遇到瓶颈期。对于这种状况,家长要多多鼓励孩子,并且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让老师在平常的时候能帮忙多多关注孩子的动向。
2、不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有些老师比较严格,就会有一些孩子反应会比较大。对于这种状况,家长可以提前跟老师打好招呼,说明孩子的个性。这能让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规避某些问题。不过想要解决问题还是得让孩子学会面对,尽可能地去适应老师的节奏。一个班级里这么多学生,难免有照顾不到的时候。
3、没有朋友。如果学校里没有朋友,总是独来独往,孩子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可能就会通过假装生病的方式来逃避学习。对于这种状况,家长需要在平时教会孩子必要的社交技巧,让孩子勇敢大方地跟同学进行交流。
4、沉迷手机网络。自从去年在家上网课开始,很多孩子有了手机电脑,沉迷游戏或者小说等,不去上学的孩子情况变得越来越多。对于孩子这种状况,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建立手机网络、学习、作息的界限,培养孩子的规则感、边界感、自律性。
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天生就有的,而且伴随人的一生。只是有些人的好奇心一直还在,有部分人的好奇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萎缩。好奇心可以说是人探索世界,扩张自身的很重要的动力,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非常重要。
成就感。如果说好奇心是孩子做事的内在启动器,那么成就感就是维持孩子学习的动力源泉。一个孩子可能因为好奇而做一件事情,但是能够坚持下来最大的内在动力是成就感。假如做一件事情长期没有成就感,那么内在动力就会衰竭。
如果把内在动力比喻成一把火,那么成就感就是燃料,燃料不断地添加进来,火烧得就越来越旺。大部分孩子平时得不到外界的认可,同时自己感觉思考起来也比较困难。长期下去,孩子就会慢慢泄气,觉得自己无法把握这件事情,逐渐失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