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打,因为上初一的孩子,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阶段,这个时候,家长如果打他们,非常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使他们更加反感家长的管教,十分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对于这个时期的初一小孩,家长不能打,而是要以说服教育为主。
在说服教育的时候,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家长可以用自然后果惩罚他们。孩子不听话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刚上初一的孩子,家长可以告诉他们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他们自己去弥补错误。
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初一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他们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他们再犯同类错误。
其实,没有一个家长是愿意打孩子的,可是有时候孩子犯了错多次劝告无用的情况下,也有不少的家长动手打了孩子。但事实上,家长可以在打孩子应该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不一定要体罚,尤其是对于内向的初一孩子更不能打。
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前,要让孩子自己说出错在哪里,如果一看孩子做错了,不问也不解释就打,只会让他们以后什么也不敢碰、不敢做、也不敢说。所以无论是叛逆期的初一小孩,还是性格内向的初一小孩,家长都不能打他们,要以说服教育为主,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问题所在,从而帮助他们进行纠正和提高。
不要打,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孩子,更不能采取这些粗暴的教育方式,因为打骂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还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难管教,严重的还会让亲子之间产生非常严重的隔阂。
如果父母总是用打骂教育来让孩子心服口服,最终孩子长大后会特别叛逆,因为打骂教育,虽然让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变温顺了,但是孩子的内心根本不会服从父母。虽然父母的打骂教育,可以从气势上压倒孩子,但是父母并没有真正的让孩子心服口服,当孩子长大后遇到了问题,也会采取这些粗暴的方式去解决。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生下来之后也把父母当成能够保护他们的避风港,但是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一副面目狰狞的样子,带给孩子最深的伤害,孩子慢慢就不再信任父母了。也无法从父母身上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当孩子长大之后有了能力,一定会远离父母,并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经常活在父母的恐惧阴影之下,孩子会多次萌发出想要逃离父母的想法,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内心叛逆的想法越来越多,孩子也更加情绪化。
可能在某一天受到了父母的打骂之后,情绪激动的孩子再也不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就会离家出走,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因为父母的打骂教育,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自然就会离家出走。